首页  学院动态
丽水市构建高校融合驱动机制 推动山区基础教育提质促共富
季翼平 2022-03-15 查看 132

由发展规划处撰稿、教师教育学院提供工作素材的专报《丽水市构建高效融合驱动机制,推动山区基础教育提质促共富》近日由市共富领导小组办公室《浙丽共富》简报刊发,并将陆续分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并报省共富办。

 

丽水是全省唯一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区县的地级市,受山区区域经济发展制约,基础教育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优秀人才引进难等短板,我市通过借力本土唯一本科高校“丽水学院”构建校地融合内驱联动机制,以“绿谷双名工程”、数字化教育治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抓手,夯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主要做法:

一、实施“绿谷双名工程”,推动山区基础教育教学能力提质

“绿谷双名工程”即绿谷名校长、名教师3 年培育工程,是培养山区基础教育教学队伍的创新之举。一是实施“双导师”制,“外聘”引优提质。通过聘请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42 位教育专家担任理论导师,指导理论提升和课题研究;聘请上海吴淞中学、上海延安初中、杭十四中等名校69位特级教师和知名校长担任实践导师,加强技艺提高和行动研究。二是开展“六个一”活动,“内培”教师提效。通过“一人一规划”“一周一文献”“一月一著作”“一人一课题”“一人一成果”“一年四实践”等活动,提升本土教师教学能力。336 位培养对象已立项课题243 个,发表论文219 篇,出版专著8 部,出版教材35 部,13 位入选丽水市“教学名家”,50 位入选丽水市“教学(德育)名师”。三是建立“虚拟学校”平台,“数字”管理增效。运用钉钉工具创建培养对象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与指导的虚拟学校信息化平台,定制开发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课题全程指导系统、成果自动采集系统等服务,实现对教师培养的精准化、个性化、可视化大数据管理,保障培养活动“不掉线”、导师联络“不断线”。

二、实行数字化精准教学改革,推进山区基础教育治理机制提质

在全省率先构建“高校(U)主体、政府(G)主导、企业(C)参与、学校(S)行动”UGCS 四方协同机制,依托UGCS 协同机制实施大数据精准教学“全域革命”,推进山区基础教育治理体系提质。一是推进大数据精准教学模式改革。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试点学校从最初的57 所拓展到如今的230 所,覆盖了丽水全域基础教育学校总数的75%,受益学生达20 余万。二是推动基础教育互联网教学应用。通过开展智慧教学平台推广运用为全市培养一批精准教学改革师资力量,先后开设62 期精准教学骨干培训班,累计培训校长和骨干教师3592 人。三是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标杆建设。持续深化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2.0 行动,市辖8 个县(市、区)被评为省级教育信息化优秀工作方案,19 所学校获批省级精准教学项目实验学校和子学校。

三、创新师范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山区基础教育师资水平提质

发挥高校师范人才培养平台的资源优势,重塑师范教育体系,因地制宜创新师范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创新招生选拔方式,提高师范生源质量。实行统一招考、“定向招生”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等多元化招生方式。其中,小学教育专业面向农村定向招生,现已培养小学全科教师441 名;建立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学业水平、综合素质和高考“三位一体”多元化招考评价体系,明显提升学生专业认可度。二是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高师范生培养水平。实施师范专业认证行动计划,目前丽水学院教育学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小学教育、音乐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学前、体育教育专业进入教育部师范二级认证受理序列。毕业师范生在丽水市中小学及幼师中占比近70%。三是建立多元培养机制,拓宽师范生培养渠道。投资1000万元建成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未来智慧教育仿真实训示范中心;强化高校与市教育主管部门合作联动,共建教师教育学院,成立乡村教育研究院,开展乡村教育研究,支持乡村教师培养;积极参与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截止2021 年共有41 名学生入选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占全省入选总数的49.4%。(丽水学院)


地址:丽水市学院路1号电话:0578-2271037Email:lsxyjyxy37@163.com访问量:1000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版权所有